石召華,男,湖北英山人,1978年7月出生。博士研究生,2013年6月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藥材資源及質量研究專業。正高級工程師,執業藥師。中共黨員?,F為武漢愛民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總經理、湖北李時珍藥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湖北省天然組分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現代中藥數字制藥技術湖北省工程實驗室主任,兼任中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藥品臨床評價分會常務理事、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李時珍醫藥研究與應用常務理事、《中藥材》雜志編委。
先后獲得第七屆鄂州市十大杰出青年、鄂州市享受市政府專項津貼人員等稱號和榮譽,入選吳都青年英才開發計劃、湖北省“123”企業家等人才計劃。2016年獲評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創新源泉工程”創新創業人才。
創新為本,產業化為魂
從1996年進入湖北中醫藥大學藥學專業學習,石召華至今已經在醫藥研究領域跋涉求索了22個年頭。22年來,研究方向為中藥、天然植物藥生產工藝技術和工程技術應用研究。首次發展并確立藥材娑羅子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實現國內首創藥物大品種“七葉皂苷凍干粉針”技術改造及其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實現產品收率提高33.3%、生產耗能降低47%,生產成本降低38%的綠色生產,極大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取得重大經濟社會效益。主持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1項、國家技術改造升級專項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湖北省重大科技項目2項。相關研究申請發明專利41余項,已授權8項。在《中國中藥雜志》、《中草藥》等國內外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專業論文44篇。
石召華堅持以產業化成果轉化為導向,立足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研究,獲得多個批件。包括七葉皂苷鈉搽劑生產批件、鹽酸多塞平片臨床批件、臭氧抑菌劑上市許可、空氣消毒劑上市許可。獲得埃索鎂拉唑鈉原料藥、注射用埃索鎂拉唑鈉申報生產注冊受理、水楊酸二乙胺原料藥及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申報生產注冊受理等,成果顯著,其中創新產品注射用七葉皂苷鈉累計實現新增銷售收入64833.94萬元,新增利潤3563. 89萬元,新增納稅11278.21萬元,產品市場占有率逐年提升,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深山老林 探尋植物藥之源
石召華帶領愛民制藥技術創新團隊從七葉皂苷鈉源頭藥材娑羅子規范化種植、高水平精深加工、新產品開發、精準化市場分析等產業關鍵環節進行逐一突破,開展包含上游藥材資源、下游產品技術改造及新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廣示范的全產業鏈條創新。
2013年3月,他帶領著1名同事一起去往湖北、陜西、浙江等地區的深山老林,無數個酷暑,無數個寒冬,收集不同地區、不同生長環境下的娑羅果,披星戴月,一心撲在研究中。林區山區地形原始,荊棘遍地。不管當地的條件多惡劣,石召華都毫無畏懼,從不打退堂鼓。為了能在目標時間內盡早完成采樣工作,以便后續回到公司實驗室進行實驗摸索,每天早上七點吃完飯就匆匆出發,和同事一起騎著摩托車走遍各個娑羅子生長區域。中午烈日當空,熱的讓人窒息,肚子餓了,一塊壓縮餅干解決了午餐,直到西邊的余暉散盡,才背起采到的果子,踏上歸程。如遇雨天,石召華和同事不得不在泥濘的山路上蠕動,更是苦不堪言。晚上回到住所,立即緊張有序的整理當天收集到的果子,仔細整理記錄的每一項數據,當天采摘的果子的任何數據他必須當日整理完,絕不留到第二天處理,不將今天的工作留給明天。
歷經6個月的時間,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石召華和同事完成了三個地區娑羅子的采樣工作?;氐焦竞?,他絲毫沒有松懈,立刻投入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綜合實地采樣、標本查閱和文獻研究結果,應用ArcGIS和氣候數據庫提取各采樣點生態因子,得出娑羅子三種基原物種適宜的生態因子范圍,并以此為依據應用中藥材產地適宜性分析平臺(TCMGIS-Ⅱ)對娑羅子三種基原物種的生態適宜區進行分析。最終在涵蓋娑羅子三種基原物種原有產區分布的基礎上,適宜區有了較大擴展,分析出了很多新的適宜區域,對娑羅子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種栽培及科學區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緊接著,石召華帶領科研技術團隊對娑羅子藥材的化學品質進行系統研究,在國內首次應用HPLC法建立不同品種的娑羅子藥材中七葉皂苷A,B 2個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通過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測定七葉皂苷的含量,并考察樣品中的水分、總灰分等含量,比較不同品種娑羅子藥材的化學品質。結果表明不同品種娑羅子藥材中七葉皂苷A、七葉皂苷B的種類和含量各不相同,結合總七葉皂苷含量及水分、總灰分等常規理化實驗項目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品種的娑羅子藥材化學品質差異較大,其中陜西、湖北、浙江等主產地所得藥材品質符合《中國藥典》要求。該研究可為不同品種的娑羅子藥材綜合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自2013年起,石召華帶領科研團隊全面啟動七葉皂苷鈉全產業鏈開發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他總是沖在一線帶領大家一起奮進??蒲泄ぷ?、成果推廣、基地建設、團隊管理,一邊是繁重的工作,另一邊則是對自身不斷學習晉升的嚴格要求,石召華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大多數人都是每天8小時工作制,而他的工作時間卻分為了三大板塊----上午、下午、晚上。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堅持以產業化成果轉化為導向,完成了多個項目的產業化研究獲得多個批件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科學普及,科技助力精準扶貧
從布滿荊棘的深山老林轉戰到有條不紊的科研實驗室之后,經過一系列的技術攻關、科學突破,石召華帶領科研團隊發展并確立藥材娑羅子規范化種植關鍵技術,該技術成功應用于神農架林區8000畝娑羅樹的種植。與此同時,石召華聯合當地政府干部、村干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種植帶頭人開展系統化高效化的種植技能培訓,引領當地農民規劃種植,并整合各類培訓資源,目前已經聯合造就一支適應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擁有現代種植技術的實用人才隊伍,加速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逐步提高了農業科技支撐功能,實現了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農民增收的協調發展,使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科技助力科技扶貧。
多措并舉,促進成果產業化
另一方面,石召華針對“中國植物藥第一針-注射用七葉皂苷鈉”進行多項重大技術改造工作,包括采用罐組逆流動態提取、納濾濃縮等高效節能成套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七葉皂苷鈉凍干粉針的技術改造,通過3年的時間,實現國內首創藥物大品種“七葉皂苷凍干粉針”技術改造及其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實現產品收率提高33.3%、生產耗能降低47%,生產成本降低38%的綠色生產,極大提高產品質量穩定性,為企業節約生產成本5000萬/年。同時,不斷整合“七葉皂苷鈉”產業鏈,依托現有平臺開展下游系列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采用HPLC-Triple-TOF-MS分析技術,結合質譜裂解規律,標準品比對,實現七葉皂苷鈉物質基礎的全解析,并對其新適應癥、新劑型進行預研究,為后續培育具有較大產業規模的以七葉皂苷鈉為主藥的系列產品的研發,調整產品結構,為七葉皂苷鈉系列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做好技術準備,為推動天然植物藥產業升級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實現新產品成功上市3項,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8000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