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農民口中的土肥專家,農作物的營養師,1989年參加工作以來,26年如一日,長年奔波在水田、山坡、池塘、低洼等地與泥水打交道,與土壤結感情,幾乎跑遍鄂州大小鄉鎮、村組和生產農戶的田間地頭無數次,一復一日地開展土壤肥料監督管理、新肥料試驗示范,反復幫助農民改良土質,培肥地力,一次次把好農田土壤肥力監測關,全面推廣配方施肥及相關技術應用,不斷推進中低產田的改造工作。他就是2012年7月被聘為湖北省農技110市級土肥專家、鄂州市農委土肥站高級農藝師吳慶豐。在長期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利用自己掌握的土壤肥料與農業環保專業知識,先后主持完成了鄂州市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主持實施了鄂州市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鄂州市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項目、鄂州市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等,其工作領域成果和經驗在行業內廣為應用,起到了行業指導作用,譜寫了一曲鄂州農業科技新篇章。
給土地“開方子”的營養師
他在26多年同農民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愛崗敬業,服務人民”的宗旨,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著“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諾言,先后主持完成了鄂州市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主持實施鄂州市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鄂州市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項目、鄂州市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普查等工作,先后多次獲得農業部、農業廳等部門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等殊榮。
在推廣和普及我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項目實施中,有很多困難,他根據我市農業產業結構特點,始終堅持“增產、經濟、環保”科學施肥理念,精心組織、廣泛宣傳、加強指導、強化措施、落實責任,狠抓提升農民科學施肥水平,切實加大配方肥的應用力度,使得我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平和技術到位率得到提高,取得了明顯成效。
他通過狠抓取土化驗、發放施肥建議卡、組織配方肥供應、指導農民施肥等技術環節,扎實推進項目的具體實施。同時利用宣傳車、電視臺、報刊、網絡、掛圖、橫幅、標語、墻體廣告、現場樣板、發放技術資料、發放刻錄光盤、科技趕集等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培訓,使農民群眾的科學施肥意識不斷增強,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培訓方式上,主動引入啟發式、參與式、情景式培訓方法,依靠“雙向互動”營造“歡樂課堂”。平均每年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期,先后培訓了124名技術骨干,培訓農民5485人,培訓配方施肥聯系點營銷人員140人,組織專家到鄉鎮進行現場技術培訓和指導5場次,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為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他決定將測土配方施肥與水稻、油菜高產創建基地有機結合,依托鄂州市華苑米業有限公司、鄂州市信源糧食工貿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按照“采集土樣-土壤化驗-確定配方-加工配方肥-按方購肥-科學用肥-田間監測-修訂配方”的技術流程,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的全過程服務,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自2005年以來,通過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免費為16.5萬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平均每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00萬畝以上;項目區作物增產5-10%,肥料利用率提高1-3個百分點,畝均節本增效30元以上。十年來,全市共減少化肥使用量9489.81噸(純量),總計為全市農民增收節支57880.9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給“亞健康”耕地做“保健”
保障耕地健康與質量提升,可增強糧食穩產增產“后勁”,是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該同志一直致力于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工作,積極推廣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等技術,指導農民減少化肥等生產資料的不合理投入,為促進農民節本增收、農業提質增效,保證糧食生產能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獻言獻策。
在耕地質量檢測工作方面,他帶頭完成了鄂州市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項目,主持該項目實施工作,主要通過運用GIS及GPS技術與傳統土壤調查技術相結合,共采集、化驗分析各種土樣、水樣、環境污染樣2825個;制作數字化鄂州土壤圖、養分圖、行政區劃圖等12幅;開發鄂州市耕地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編寫鄂州市耕地地力調查和質量評價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和專題報告17篇。摸清了鄂州市耕地地力狀況(全市一、二、三、四、五、六等地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3.58%、18.81%、39.32%、31.14%、6.42%、0.73%)、環境質量狀況(環境質量一、二級耕地分別占96.3%、3.7%)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培肥、改良和合理利用對策,它將為全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并將全面指導今后全市的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科學合理施肥,促進鄂州市耕地質量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市設立了一個農業面源污染長期定位監測點,他從2008年開始專門負責監測工作,在梁子湖區太和鎮花黃村9組建造了監測池,開展南方濕潤平原區-雙季稻種植模式下產排污系數監測工作,連續監測了6年,取得了大量數據,核算出了該種植模式下農業面源污染流失系數。為進一步驗證該流失系數的準確性,根據湖北省安排,今年將監測點調整到華容區臨江鄉鈕墩村8組,按設計做了9個監測池,設置常規處理、主因子優化和綜合優化3個處理,3個重復,共計9個監測小區。
“保護”與“治理”雙管齊下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在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工作方面,他從2010年開始主持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主要在鄂州市百里長港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沿線的蒲團、杜山、長港、東溝、沼山、太和等6個鄉鎮實施,四年共推廣稻田秸稈還田腐熟技術面積58.8萬畝,用于采購腐熟劑補貼資金達690萬元整,四年共使用秸稈腐熟劑達1175.4噸,受益農戶達7.9萬戶。畝平還田作物秸稈300-500公斤,畝平減少化肥用量3-5公斤,畝平節本增效35元以上,項目區節約化肥用量2352噸,實現節本增效2058萬元。項目實施區土壤有機質提升0.5%。不僅改良了土壤,提升了耕地質量,而且大大減少了農民焚燒秸稈的現象,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形成了生態良性循環。
今年7月10日開始,市農委農業生態環保站積極開展水稻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工作,全市共采集160個水稻籽粒樣,每個水稻種植鄉鎮均應選取采樣點位。采樣地塊與土壤采樣地塊相對應,重點分布在工礦企業周邊農區、大中城市郊區、污水灌區三類重點區域,按5%的比例(3000畝/點位)選取普查采樣點位。同時結合實地調查,運用GPS定位儀對采樣點及其周圍參照物進行拍照,并將采集到的資料整理后上報,所有籽粒樣品由省農業廳統一進行檢測。
在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治方面。市農委農業生態環保站積極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開展豚草、水花生等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治,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近兩年發現水葫蘆的發生又呈現蔓延勢頭,目前已超過水花生成為我市第一大危害生物,如不采取措施將對種植業、養殖業、旅游、航運、防洪排澇帶來了極其不利的影響。作為市農委農業生態環保站的一員,他及時向省環保站反饋情況,引起省站高度重視,積極爭取資金支持,準備采取生物防治措施進行綜合防治。目前已在我市長港鎮峒山村選定地點,計劃建設500m3大棚開展水葫蘆象甲越冬繁育和田間助增釋放技術研究及示范工作,采取水花生生物防治模式,及時控制水葫蘆大發生勢頭。
情系農技終不悔 播種希望在田間。吳慶豐同志以一位農業科技人員特有的愛心和情懷,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全力推廣和普及土肥和農業環保實用新技術,被農民朋友們稱為農民科技“實干家”和農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為我市生態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